从我住的地方走到巴菲特的住所5505 Farnam St OMAHA需要大概20分钟,从主路转到他那条街的时候感觉住房的品质上了一个台阶,环境也幽静一些,但整体来说仍然属于普通中产的社区,当看到几个摄像头的时候,巴菲特的家就到了,房子是一座灰墙的2层小楼,非常普通,以普通人家的视角来看,院子还算不小,里面有草坪、低矮的树丛,几颗大树和樱花,还有一辆黑色的皮卡,外面一圈是黑色的铁栅栏,据几位当地人告诉我2年或者3年前还没有这些栅栏。我在大门口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停下来试图观察一下房子和院子,旁边监控器传来一位女士坚定的声音,意思是告诉我拍好照请离开这个位置,于是我走向院子的另一侧,路边有一盏黄灯在闪烁,似乎是提醒司机这里驾驶请格外小心。我对比一下他邻居的房子,无论是房屋的规模还有院子的面积都至少不比巴菲特的差,甚至还好于后者。出于好奇,我在ZILLOW上查了一下巴菲特房子的情况:1921年建,5房3卫,占地508平方英尺,ZILLOW估价76.4万美元,学位:小学7分,中学1分,高中2分,这所房子巴菲特在1958年以3.15万美元购买,至今整整住了60年。据我所知,巴菲特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在生活方面有一些分歧,后来苏珊甚至独自搬到加州去住,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意外。
在我去巴菲特办公的Kiewit Plaza路上,UBER司机告诉我,他见到巴菲特好多次,有一次坐在同一家小餐馆吃饭,所有人都认识巴菲特,只是大家不会去打扰他,但在他起身离开的时候会对他说HI。我在想巴菲特住在这所房子这么多年肯定不是所谓的作秀,除了与他生活的简单之外,与当地人对他的平和态度也有关系,试想即使他再喜欢这里,每次离开家门都会有人要求拍照,他还会住在这里吗?巴菲特出生在共和党家庭,又是全球首富,后来竟然是民主党派,我觉得或许巴菲特在阶级融合与共处方面一定有他独到的想法和实践,依我在奥马哈有限的经历来看,大多数本地人认为他是位“good man”,但仍然把他当做人而不是神,而且是很普通的人。路上还见到以巴菲特名字命名的抗癌中心,据说是巴菲特赞助的。
从巴菲特的家到办公室2.8公里,只需要大概5分钟的车程,Kiewit Plaza并未坐落在市中心,周边都是低矮的建筑,在楼下大堂也并未见到巴菲特或者伯克希尔的任何信息,反而有一个大楼创建人PETER KIEWIT的胸像,以及这座大楼的荣誉和历史。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大楼的大堂比较低矮,棕色实木装修,风格古朴,大楼呈L型,L的横位是一间食堂,竖位则是办公楼,我到访的时候正好是中午员工吃饭的时间,从进出员工的谈吐来看,这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大楼。或许是访客太多的缘故,我意识到保安不时的朝我的方向望,于是我走过去问他可否到伯克希尔办公会的门外“have a look”,他给了我否定的答案,我又问他可否在大堂“take some photos”,他又否定了,于是,我意识到我该离开了。
在大楼外部拍照的时候,我听到有人问我“请问你是中国来的吗”,这是我来到奥马哈之后听到的第一句中国话,我回过头去,见到一位瘦削温和的中年男子,一手拿着手机,一手牵着5、6岁的女儿望着我,他希望我帮他拍张照片,照了相之后我们聊了一下,他是位个人投资者,“做了好多年,交了不少学费”,“先带女儿到洛杉矶玩一下,再到奥马哈开年会”,我们聊了一下对巴菲特的看法,觉得很投缘,他说了一句精彩的话让我印象深刻——“说得太多会让能量流失,丧失自我反省的机会”,他也承认对于巴菲特不仅仅是一种投资方法和思想上的认可,还有生活方式,他说来这儿也没什么目的,但一定要说的话“10个也有”,他旁边的女儿和他很亲近,不停地撒娇调皮,她爸爸抱起她之后她可以平视我,然后坚定不移的告诉她爸爸“这位叔叔是林肯”,她爸爸告诉她这样不礼貌,但她仍然十分坚持我就是林肯,我毫不介意,但后来我想清楚了,我确实和林肯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黑、瘦、高。小姑娘6岁多,现在可以自己吃饭,但还不能自己洗澡,爸爸一会儿牵着她,一会儿抱着、扛着,小女孩十分快乐,但从干裂的嘴唇来看,父亲千里迢迢带女儿出来还是很不容易的。这时从楼里面走出来四位嘻嘻哈哈的中国年轻人,商量是否去跳蚤市场买点东西,那位先生问他们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他们回答机构分析员,这个答案并不意外。
参观完办公大楼,我在猫途鹰上搜了一下,据说Joslyn艺术博物馆还不错,我叫了个UBER,UBER提醒我司机是位“听力残障”人士,我觉得没有关系,我上车后,看到这哥们儿带着蓝牙耳机(或许是助听器?),还调了调汽车音响音量,到达后对我微笑,还给了我一个飞吻,当然,我也还了他一个飞吻。在美术馆的草坪上有几个雕塑,我看了一下感觉很精彩,从我个人的理解,一个雕塑展示的是人的多重思维、一个展示大多数人在不思考的状态下活着,还有一个展示的是人的某种忏悔,还有一个强大的印第安人骑着一匹扬起前蹄的马上,模样相当悲壮,我在想无论多么勇敢与强壮,没有好用的工具和强大的组织方式都没用,这也在提醒我投资时工具的重要性。美术馆免费,里面人也不多,看到几个班级的小学生,老师耐心的讲解也在鼓励孩子们提问题,让我意外的是在这么一个不大的美术馆里竟然有莫奈、雷诺阿、德加、布雷顿的藏品,还有美洲、亚洲、印第安分类,而且都是精品,美国的美术馆就是OPEN,那么好的作品与观众之间连一个象征性的护栏都没有,第一次在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看到这种情况异常惊讶,现在也觉得自然了。
离开美术馆的时候4点多,我选择去内布拉斯加大学,在这所学校印象最深刻的是非常的OPEN,OPEN到不仅仅教学楼可以随便出入参观,就连图书馆也可以随便使用,连询问一下的人都没有,我在想这是否存在安全漏洞,但后来感觉,可能对于学校来说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安全风险带来的害处,换句话说“Open是有代价的”,在教学楼的墙上写着“YOU ARE WELCOME HERE ONO is more than a univerisity.We are diverse community of mavericks..."看到这些,我想:假如有一天,我女儿告诉我她要来这所大学读书,我会为她高兴的。在学校的一个公告栏里有一些老师的介绍,还有他们自己或喜欢的理念和格言,有几个非常好,我摘录下来作为印象3的结束:
——EDUCATION IS THE JINDLING OF A FLAME,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
——I DO BELIEVE SOMETHING VERY MAGICAL CAN HAPPEN WHEN YOU READ A GOOD BOOK.
——YOU DON'T WRITE BECAUSE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YOU WRITE BECAUSE YOU HAVE SOMETHING TO SAY.
——A LIBRARY IS A HOSPITAL FOR THE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