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过度自信
其实很早就知道巴菲特的这个失败案例,但是完整阅读之后,更觉得这个案例让人深思。巴菲特是一个极其强调能力圈的人,所以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在每一次出手的时候,一定是做了充分的工作,正如他说的那样,想象自己一辈子只有20次投资的机会,每一次会和可口可乐作比较,而不是看一篇报告甚至只是听一场路演。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们对这个行业有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并且有成功的案例,珠玉在前,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犯错了,忽略了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巨大的机会成本)。
问题是两难的:完全不了解生意的情况下就投资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正如前面提出的问题,如果掌握了太多的信息,又可能会导致我们过度自信。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窃以为文章本身并没有给出更好的答案,笔者能够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清醒的自我认识
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定位,就无从谈自卑、自信还是自负。清醒的认识来源于学习,认识到之后要知行合一需要对自己无比诚实。
投资这个行业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基金经理、研究员可能犯错的概率更大。这个群体大部分都是学霸出身,从小到大都是优秀的群体,进入这个行业之前的自我感觉不会很差,然而可能正是因为如此,这个群体对于自我的认知可能天然高估。比如基金经理这个群体,似乎对于自己的目标收益率存在不太恰当的定位和认知。
绝大多数人对于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存在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预期。根据wind的数据,从2005年年底至2018年底的13年时间中,A股市场整体处于从998点以来的牛市当中,这期间上证综指、沪深300、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复合收益率分别为6.7%、10.1%、13.1%,对应的累计收益率为132%、254.5%、393.2%,偏股混合型基金的阿尔法大概在每年能够战胜指数3个百分点,而如果能够像图中所示的这位基金经理般优秀,那么复合收益率可以上升到17.6%,年化的复合收益率可以在平均的基础上提升4.5个百分点,累计收益率可以达到727.4%。拉长时间看,可以看到这位前辈在经历了几轮牛熊之后,投资业绩足够优秀,已经是业内少有了,绝对是凤毛麟角。但是即便如此,复合收益率也不超过20%,跟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每年设定的目标收益率也就是年化收益率目标比起来,似乎根本不足道。所以作为基金管理人来说,如果把长期投资的目标设定为25%的年化收益率,那么就必须要思考一下,我们所具备的能力,是否能够持续战胜指数15个百分点、战胜同业12个百分点,我们的优势到底是对行业深度的洞察,还是卓越的交易能力,否则的话可能对于自身的能力圈并没有足够清晰和客观的认识。
对应到单个股票,如果一个公司安全边际足够、确定性较强、每年内在价值稳定增长、估值便宜,那么可能有部分投资者对于这样的标的视为鸡肋,通常的说法或者评价会诸如“太白了”、“比较面、没有爆发力”、“便宜不等于能涨”。
举例来说,笔者本人2011年入行,在笔者不长的投研生涯中,在和同业的交流中,极少会有人提到高速公路这个行业,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个行业在股票投资中就是个防守型的行业,似乎只有大家觉得经济特别差的时候,才会买这个行业,或者从绝对收益的角度而言觉得如果大势不好完全也可以空仓也不需要买这个行业,除了卖方研究员必须覆盖之外,笔者接触过的大多数买方不管是研究员还是基金经理很少听人谈论,更不要说从发自内心的看好了。但是高速公路中两个地处发达经济区域的优秀公司,从2011年初到2018年底差不多8年时间中,实现的累计收益率分别为127%和150%,对应的年化收益率为10.8%、12.1%,而同期上证综指、沪深300、创业板指、普通股票型基金的累计收益率分别为-10.2%、-3.1%、12.7%、31.3%,其中收益率最高的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只有在2.8%左右,远低于这两个完美符合大家“太白了”、“比较面、没有爆发力”、“便宜不等于能涨”的公司,连带另外一家优秀的水电公司,这三家公司从2011年至今的收益率远远跑赢了绝大多数基金经理,甚至战胜了绝大多数的长牛明星基金经理。这三家公司绝对符合“业务简单纯粹、假设极少、极高的护城河、容易跟踪”这些对于投资来说极为重要的要素,对于投资来说是投入产出比极其高的一个行业,是巴菲特口中的“一尺的栏杆”,很可惜的是,太多的人对于这种简单的事情不屑一顾,硬要去跨“100尺的栏杆”,比如为了“爆发力极强”去参与“假设极多且极难判断、竞争格局较差”的航空,可能花了极大的精力对各个假设层面的数据进行跟踪,最终还是难以盈利。
保持敬畏,积极学习,诚实面对自己
芒格通常会把事情分为“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三类,而且最后一类可能是最多的,即便如这样聪颖勤奋博学的智者都有如此多的“太难”,我们更应该谦卑和诚实的承认很多事情对自己来说属于“太难”或者“不懂”。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太难”和“不懂”,我们才应该保持敬畏和谦卑,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尽可能扩大自己真正“理解”的生意范畴(巴菲特说“我所说的真正理解,是指能够看清楚这个行业或者公司10年以后的情况”),找到属于自己的“可以投资”的领域。
只有不停的学习和反省,才能避免井底之蛙式的过于自负。
列出负面清单
这条建议来自查理·芒格,也是他最喜欢用的方法:“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那我就不会去那个地方”。霍华德马克思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说投资是一个不要犯太多错误就能赢的游戏。尽可能的避免犯错,对于投资来说比获得太多的成功重要一万倍,否则可能会是巴菲特说的 “一个身高六尺的人,可能会淹死在平均五尺深的小河里”。
负面清单可能很多,比如:需求持续性不明确的不投、竞争格局不稳定的不投、没有护城河的不投、对上下游没有议价能力的不投、依赖补贴的不投、抱大腿的不投、估值超过多少倍净资产的不投等等。
有了负面清单的限制,当然会错过很多机会,因为一万只猩猩里面,总有一只能够在某一次掷飞镖比赛中成为冠军,并不代表这只猩猩具备更高的投掷技巧,下一次可能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有时候有些事情的成功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但是负面清单绝对可以让我们少犯一些错误,从而让我们的投资生涯走的更长更远一些。
集中和分散之辩
有自信和过度自信的问题,那么就会涉及到组合的集中和分散问题。窃以为主要是度的问题,多少算集中,多少算分散,仁者见仁,难有定论。最好的一定是又深又广,相辅相成,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非多年的持续努力学习不可。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基金公司的合规规定,对基金经理来说就是一种保护,因为即便倾毕生之力研究一个公司,也有可能有难以预料的因素,而且股价在短期的走势基本是不可能判断的,10%的单个标的投资上限,限制了单一错误的最大影响程度,在这个范畴之内的集中和分散,更多的可能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圈了。
不怕犯错,更不能拒绝认错
如果过度自信导致犯错,也不是天就塌下来了。投资中没有自信肯定是无法坚持的,该坚持的必须要坚持。但是过度自信一定会觉得自己很难犯错,而一旦有这种心态,在犯错之后很有可能就是极度的失望,这属于过度自信的副作用。建立起正确的预期,即便我们很努力,也可能犯错,这样就能够避免在发现自己犯错之后的难以承受之重。如果犯错之后拒绝认错,就无法从这次的错误中总结出经验教训,那么未来可能只会错得更厉害,对于未来的决策有害无益。
即便聪颖勤奋博学智慧如巴菲特和芒格,也会犯错,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芒格说:“最好的办法是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尽可能多的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开始就避免一些错误,分享错误的教训绝对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自己还是在犯错的时候,那么这些错误就更值得我们珍惜和反省了。但是如果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愿意承认,那可能是无法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