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运通:一个小肿瘤带来的良机
最早投资时间:1963年
清仓时间:仍然持有
年化收益率:12%
关于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的故事我讲过多次,几乎每一次都是为了来证明一个看似火烧眉毛、但实则不伤公司筋骨的危机往往是投资的一个绝佳入口。而运通的“色拉油丑闻”就是这样的一桩危机。丑闻发生在1963年,当时美国运通旗下主营有四块业务——银行业务、旅行支票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仓储业务(warehousing),其中仓储是指以贷款公司库存作为抵押进行放贷。
正是仓储这块业务出了幺蛾子。有一个叫De Angelis 的大宗商品经纪人,以在水里倒油的骗术,制造了一个虚假的18亿磅豆油的库存(事实上仅有1.1亿磅)。这哥们骗过了运通的稽查员,骗到了运通的贷款,将这笔巨资在期货市场上做多豆油,企图对豆油市场进行逼空;最后他被人揭发,破产入狱,而运通损失惨重、信用扫地,股价三个月即惨遭腰斩。
虽然面临信誉信用危机,但巴菲特认为运通的商业模式毫发无伤,运通的竞争优势也并无削弱。巴菲特问了几个问题:
1. 运通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回答:信用卡发卡业务,不同于后来Visa和MasterCard笼络银行发卡并以量取胜的模式,运通信用卡由运通自己的银行发卡,量少而单价大。
2. 所以对运通而言,谁是最重要的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回答:持卡消费者。
3. 持卡消费者会因为色拉油丑闻而背弃与痛吗?回答:不会,你要刷卡消费,当时选择十分有限,运通提供的信用卡服务非常有优势。
回答完这三个问题后,巴菲特又做了些调查发现:
1. 运通信用虽然扫地、洋相虽然狼狈,但涉案的仓储业务其实体量很小,如同一个尚未扩散的小肿瘤,只要一个简单手术切除,并不会影响整个肢体的健康。
2. 运通的旅行支票业务在全球市场占六成份额,定价权极高,处于服务垄断地位。
3. 运通信用卡业务飞速扩张、所向披靡、客户保持率极高,且每年都在涨价。
最后巴菲特做了草根调研,亲自跑到某餐馆坐了一宿。当他通过肉眼观察,发现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在结账时摸出运通的塑料卡时,他露出了诡秘的笑容:这帮人要么不知道“色拉油丑闻”,要么就是根本就不在乎。只要消费者继续刷卡,运通没有不兴旺的道理。
当然当时也没有人能知道色拉油丑闻对运通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及运通最后要支付多少诉讼成本。但巴菲特知道无论诉讼结果如何,公司的商业模式、核心业务与市场规模没有本质恶化。他说:“(打官司的成本)我就当公司发了一笔比较大额的分红,然后分红支票寄丢了。分红寄丢了,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运通成就了巴菲特。在投资运通之前,巴菲特是一个激进投资者和一个清算者,亲力亲为插手公司管理与运营;而在运通之后,巴菲特成了现在的巴菲特——找一个好行业,寻一家好公司,觅一帮好帮手,让我躺着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