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复杂的。下面的总结远远不能代替实践中的所有内容。
1. 反对不劳而获。在他父亲去世后,他甚至把他父亲留下来的一块农场卖掉。
2. 公平。典型例子是他在为收购Hochschild-Kohn 发行无担保债券时,坚持要加上一些条款,例如:不论什么原因,如果他没有按时付息,债权人有权接管他的控股权;虽然票面利率是8%,如果公司运营的好,他会多支付1%;如果他不再是这个企业的大股东,债权人有权赎回(按规则是无权的)。
3. 巴菲特对合伙企业的财产承担无限责任,如果发生亏损,由他本人弥补。收益分配:年收益低于4%的部分,巴菲特占25%;如果高于4%,巴菲特得到收益的50%。(1956)
4. 巴菲特不会向任何合伙人透露他投资了什么。与他共同研究同一标的的合伙人,巴菲特会公开所有的信息和思路。(1956)
5. 勤奋、细致。一旦找到机会,全力以赴了解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而且调查的时间可能会很长。决定投资American Express之前,花了几个月时间调研。收购National Indemnity时耐心等待很久、不错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6. 节俭。
7. 合伙人只能在每年的年末赎回。不接受短期的业绩评估。(1956)
8. 集中投资:40%以上的资金可以投到一个企业里面。(1963,American Express)
9. 能力圈:绝不投资于自己搞不懂的行业、企业。为此,错过了投资因特尔的机会也毫不动摇。坚持自己的判断标准,绝不盲从市场热点和大众情绪,比如漂亮50等。(1967)
10. 绝不投资于可能会触及人性弱点的企业,主要是指可能会发生如下情况的:解雇员工,关闭工厂,工会组织罢工等。(1967)
11. 形势比人强。绝不将资金投入到低效的地方。(1966,关闭Berkshire的一些工厂时)
12. “简单、安全、利润丰厚、快乐”的人生。(Easy, safe, profitable, and pleasant)(1967)
13. 巴菲特乐于把自己的朋友们安排到他控股企业的董事会中去,这样把朋友圈融入到生意圈里了。
14. 投资于什么样的公司?荒岛挑战:如果你的船在一个荒岛搁浅10年,你不能回来,你会投资于什么样的企业?窍门在于,发现拥有很强排他性优势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能够最低限度受到竞争和时间的侵蚀。(1969,11月)(总结Hochschild-Kohn时,他说:不论是买股票还是买企业,我们都追求由一流团队管理的一流企业。这与下面的教训有关:好的骑手配好的马可以发挥出色,而非与劣马搭档。)
15. 为共同的未来努力工作。所有他收购的企业,几乎都由原老板或经理人继续管理,这些人毫无例外成为Berkshire的股东。
16. 除了WORKOUTS类型的投资,不加杠杆。控制杠杆的比率,借贷金额不超过资金总额的25%。(对于收益确定的生意,芒格则不在乎借贷的比例)
17. 既不主动寻求控股,也不拒绝控股。控股的前提是有足够优秀的人才经营控股的企业。巴菲特愿意为获得控股权支付一定的溢价,这与安全边际不矛盾。与品德优秀的人一起做一个收益过得去(8-12%)的生意,要好于为了多赚一个百分点的利润而与糟糕的事情在一起。(1968年,论述为什么要保留Berkshire和Hochschild Kohn的原因)(说明:关于收益的标准,后来调整为年化15%)
18. “我们不会跟随目前市场流行的一种投资风气,即尝试通过对市场波动而导致股价大于其商业价值(俗称坐庄)来获利。”
人们的不屑与怀疑
视而不见、爱说闲话仿佛是人类的天性。
不论何时,不论巴菲特的成就如何,也不论巴菲特如何坦诚地分享他的思路、观点、方法,对他的不屑与怀疑如影随形。
1960年前后,在奥马哈的街头巷尾,很多人不理解巴菲特的业绩,闲谈时充满了不屑,仿佛这个人就是个暴发户、中彩票而已。闲聊的内容大概是:等着瞧吧,明年他就会破产。这些人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到预言成真。
1999年,“高科技”概念席卷美国,一如在1965年前后那一波科技浪潮。巴菲特又成为被怀疑的对象。2000之后,当浪潮退去的时候,巴菲特还是巴菲特,嘲笑他的人则被潮水淹没。
2016年,巴菲特大举买入苹果的股票,人们又开始讨论巴菲特是否懂得科技股,或者认为巴菲特把手机当做一个消费品来看。他们没有忘记,那时候苹果股价真的是低,评论的人当中,有几个去跟着巴菲特买苹果的股票了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巴菲特到底是怎么计算企业价值,怎么选择企业,怎么选择所投企业的管理层,怎么分配资金,而热衷于故事、概念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