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巴菲特和彼得林奇虽然在其职业生涯中都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但是二者关于投资的理解或者说模式却不尽相同。本篇不讨论两位大师投资能力孰高孰低,仅仅从他们的框架出发,谈谈我的一些理解。
首先来看巴菲特,其被人们熟知的投资案例大概有可口可乐,喜诗糖果,GEICO,华盛顿邮报等,巴菲特通过长期持有美国这批伟大的公司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所以很多没有真正研究过其投资历史的模仿者简单的将巴菲特的成功简单类比为长期投资。
当然长期持有权益类资产是获得可观收益的前提,这点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巴菲特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其投资股票的方式。
先来说说源源不断现金流的特点。
伯克希尔哈撒韦通过子公司GEICO成功进去保险行业,而保险行业的商业模式帮助巴菲特可以有效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的前者让巴菲特的仓位管理变得模糊,他可以随时保持满仓的状态,但同时由于后续现金流持续流入,又让其仓位显得并没有那么高,换句通俗的话来看,这也是我们散户口中的“无限补仓”的神作。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模式让巴菲特在管理投资的时无须考虑赎回的问题。许多基金经理都吐槽过基民赎回的问题,往往市场极熊时期,认准价值的基金经理想开始大规模逆势布局,但这些行为往往会受到恐惧基民的赎回潮影响而提前终止,大量的赎回申请让基金们不得不抛售股票应对赎回,在想买入的阶段被迫选择抛售,这客观上影响了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
而巴菲特却不用担心这类问题,伯克希尔哈撒韦本质就是一家上市控股型公司,他的资金使用只和董事会提议和股东会决议有关,而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持有者关系不大。这种特征能帮助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大程度上做到“别人恐惧我贪婪”。
再来看看巴菲特投资股票的模式。包括可口可乐,喜诗糖果和GEICO在内,伯克希尔哈撒韦都是直接采用控股的方式进行投资,虽然对外巴菲特是宣称绝不干预旗下收购公司的日常经营,但在某种程度上说,他对于所投企业的了解一定比我们从财务报表上要更加深入和明晰,甚至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资源,帮助企业更加快速,健康的成长。
这种模式和世界食品巨头3G资本和KKR集团的投资模式类似,他们投资企业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财务投资,他们与企业管理层紧密合作,并利用自身的全球资源和运营经验去帮助公司更好的创造价值。而这些条件在普通投资者很难复制。
所以综合来看,师从格雷厄姆时期的巴菲特采用的投资方法可能和普通投资者类似,但后期巴菲特的投资更像股权类投资,这和普通投资者玩的压根就不是同一个游戏,其背后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影响力都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之一。
其次来看看彼得林奇,这位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者。这位大佬是实实在在通过基金业的游戏规则在13年内取得年化收益率29%的收益,这样长时间的复利表现几乎可以称为奇迹,而且他投资模式和巴菲特相比确实有些许不同。(由于本篇论点不在股票选择方面,所以这里不对彼得林奇如果选股进行详细畅叙,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找找他的书看看)
彼得林奇的投资具有一个明显有悖于大众理解的矛盾点;高换手率和长期持有的和谐统一。有时候麦哲伦基金的换手率高的让人瞠目结舌,彼得林奇很可能在一天之内买进100种股票,同时又卖出100种股票,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小打小闹,每天成交额经常在千万美元左右,在长期投资者眼中,这种规模的换手率让人无法接受的。
不过彼得林奇在保持高换手率的同时也重视长期持有一些重仓股,他很重视这些千挑万选出来的标的对基金账面收益的贡献,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他会对这些重仓股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不过彼得林奇对其为什么这么做并没有详细的解释,个人是这么理解的。
彼得林奇代表的共同类基金,他并不拥有巴菲特那样的试错成本,基民和他的领导不会给他过长的时间证明自己,所以他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买入操作来寻找关于市场的感觉,并对组合进行调整,让其能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
换句话说,彼得林奇需要在相对收益的基础上做到绝对收益,某种意义上,这种投资模式从难度来说比股神更高,因为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想保持对当期指数的相对收益就必须通过不断的换手来适应市场,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拥抱价值,等待价值回归那么简单。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伟大的投资家,这点毋庸置疑,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争论谁更强,而是想表达如何对自己的投资计划进行定位的观点。
巴菲特模式简化来看是通过自身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来对另一现金流进行并流的股权游戏,所以他在逻辑上可以做到尽量少关注被投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同时伯克希尔哈撒韦为上市股份公司,他的可投金额不会随着投资者的抛售(赎回)而减少,巴菲特也不会面临因为短期业绩不理解而被老板开除的窘境。
共同基金则不同,他不仅面临着由于投资者恐慌赎回而不能按照自己预期建仓的困扰,也面临着短期的业绩考核,他们不得不通过一定的换手率维持着对市场情况的追踪,寻求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之间的平衡点。
比如说如果你的可投资本就是短期资金,或者是由于你看好短期行情而拆借过来的资金,那么显然你就必须以相对收益为目标来规划自己本次投资计划,通过一定程度的换手跟踪市场的趋势,而不是入场即标榜自己是巴菲特的信徒。
因为未来很可能市场行情并不如你一厢情愿,而你的短期资金的使用期已到(也就相当于基金中的提前赎回),就算你选中的股票确实低估且有价值,但你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市场的价值回归。
但如果你投资本身逻辑是基于低估的长期投资,我们这里以指数定投举例。如果你每月定投额为工资的一部分,从逻辑上来说你这笔资金也可近似于永续现金流,而且指数大概率是会修复估值且长期向上。
那么你就不应该跟随短期的市场波动而频繁换手,去追求短时间内的相对收益,很多情况下,一旦行情让你养成了高抛低吸的习惯后往往会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你甩下车或者一根阴线没收你之前高抛低吸的全部收益。
综上所述,投资不是派系之间的嘴炮,无论是趋势投资者还是价值投资派都不应该将换手率这个指标妖魔化,而是要在拟定当期投资计划时应该先对其有明确的定位。
我这是一笔闲置资金下的长期投资还是基于自身判断的短期博弈,不同的定位对应着不同的操作大纲和换手率标准,长期投资亦或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只有明确好了定位,才能更理性和有逻辑的理顺你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