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收购行动
1961年,巴菲特收购了登普斯特公司,明显开始放弃他在那之前一直奉行的纯格雷厄姆系统。他的本性开始显露。但购买一家像登普斯特这样的“烟蒂企业”看起来像是格雷厄姆的风格。
在他瞄准下一个目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时,他明显已经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1963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最大股东。1965年5月,巴菲特掌管了伯克希尔一尽管他后来才成为董事长。
他立刻把他的规划告诉了新任总裁肯,蔡斯(Ken Chace),也就是他早就认定能以他期望的方式经营伯克希尔的人。简言之,他希望蔡斯像哈里.伯特改造登普斯特样改造伯克希尔:从公司垂死的纺织品业务中榨出资金,供他投资于其他地方。两年后,焕然一新的伯克希尔买下了第一家公司一国民保险公司。
从很多方面看,40多年前的这件事与巴菲特今天所做的事非常相似。他购买一家有合格管理队伍的企业,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一并将企业的所有富余资金投资到其他地方。唯一的重大区别在于,他今天不会再购买像登普斯特和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的“烟蒂企业”。
巴菲特的20亿美元大错
与众不同的是,巴菲特在分析他的错误时也会考虑他本可以做但却没有做的事情。
1988年,他打算购买3 000万股(股份分割后的數量)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 即房利美,Fannie Mae)的股票。按当时的价格计算,这些股份总值3.5亿美元左右。
在我们买了大约700万股之后,价格开始上涨。沮丧之余,我停止了购买....愚蠢的是,我因为讨厌持有小头寸而把我们的700万股卖掉了。
1993年10月,《福布斯》说:“太早抛售房利美的股票让巴菲特错失了20亿美元。他买得太少,卖得太早。他说:‘这很容易分析。这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但因为某种原因,我退出了。我也希望我能解释清楚。’”
他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他写道:“ 谢天谢地,当可口可乐的股票在我们购入它的过程中不断攀升时,我们没有犯同样的错误。”购入可口可乐股票的行动就开始于1988年稍晚些时候。
“对我最苛刻的批评者就是我自己”
说到对错误的态度,乔治.索罗斯的做法远不止分析错误那么简单。你可能会预料到,作为一个从哲学和探索的角度以自己的易错性为基础的人,索罗斯用批评眼光看待所有事物一包括他 自己。“对我最苛刻的批评者就是我自己。”他说。
“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有所作为,检验你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索罗斯对他的下属们说。他鼓励他们批评自己的观点,并不断通过与持相反意见的人交流来检验自己的观点。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总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有没有任何缺陷。
带着这种心态,索罗斯一直在观察他的投资观点和事件的实际进展之间的差别。他说,只要发现了这样的差别,“我就会开始批判性检验”。他有可能最终放弃这种投资,“我当然不会一成不变,也不会忽视这样的差别”。
相比那些自鸣得意而且在事情出了差错的时候反应极为迟钝的投资者,愿意不断质疑自己的思路和行为的索罗斯有巨大的优势。
像索罗斯一样,巴菲特也对自己很苛刻,有时候过于苛刻了。1996年,巴菲特又一次成了迪士尼公司的股东,因为迪士尼兼并了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而伯克希尔是这家公司的大股东。巴菲特回忆了他30年前是如何第一次对迪士尼产生兴趣的。
尽管这家公司在1965年获得了2100万美元的税前收益,而且现金多于债务,但它的市值还不到9 000万美元。在迪士尼乐园,耗资1700万美元的加勒比海盗游戏很快就要开放。想想看,我有多么兴奋一家公司的价格仅是它的某个游戏的5倍!
大受鼓舞的巴菲特合伙有限公司以每股31美分的股份分割调整价格购买了迪士尼公司的大量股票。考虑到迪士尼现在的股价是66美元,这个决策看起来很英明。但你们的董事长干了一件前功尽弃的事:我在1967年以每股48美分的价格把手头的迪士尼股票全都卖掉了。
事后来看,以每股48美分的价格出售这些股票当然是一个大错。但是在自我批评的时候,巴菲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1967年时他仍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着格雷厄姆投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在股票回归内在价值的时候卖掉它是一条法则。
然而,他显然已经将菲利普.费希尔的话铭记于心,那就是“研究错误比回顾过去的成功更有益”。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例子证明,过度苛刻总比原谅自己的错误要好。正如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所说:
记住你的错误真的有好处。我认为我们精于此道。我们会在内心深处检讨我们的错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