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卓越企业的方法
1.避免商品型的企业
为什么巴菲特不愿意投资在商品型的企业里呢?
巴菲特避开商品型企业的道理很简单。商品型的企业的顾客群不是消费者,而是其他的公司。这些公司不像消费者有消费人性那样,会对品牌产品日久生情、变成情有独钟的现象。反之,它们完全是以价格和品质来作采购标准的。因此对于投资人而言,形成了不但是很难注意多个行业里的动态,而且竞争更是激烈,导致盈利很小。一不小心,顾客就会转换供应商了。这不是顾客不讲人情,而是如果他们讲太多次的人情、向你取更贵的货,他们就会被自己的行业竞争者击败而倒闭。
我们常看到,商品型的企业一不小心,就会被取代。
更糟的是,商品型的企业的命运并不完全是由自己主宰的。劳工成本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们看到了各种工业从先进国移到发展中国家,接着转到落后国家的现象。
要想清楚了解他的思考模式,我们现在对这类企业作更进一步地探讨。
当我们谈到商品型的企业时,我们说的是:一个企业所生产的商品,价格是消费者最主要购买的因素之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最简单而明显的商品企业是:
(1)纺织业,(2)食品原料如:玉米和稻米,(3)钢铁业,(4)天然气和石油公司,(5)木材业,(6)制纸业。
这些公司所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面临强劲的竞争,价格是影响消费者选购的惟一因素。
即使石油公司企图让我们相信某一个品牌比另外一个更好,然而当我们在买汽油的时候,仍然是以价格为依归。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同样的产品还有水泥、木材、砖块、记忆体以及电脑的处理晶片(虽然英代尔(Intel)改变这种现象,而附与处理晶片的品牌识别。)
让我们面对这个事实,你所购买的玉米来自于何处并不重要,只要它是玉米,而且口味像玉米就可以了,由于玉米市场强大的竞争导致利润非常微薄。
在商品型的企业当中,低成本的公司将会取得领先的地位,这是因为低成本的公司在定价方面有较大的自由.成本愈低,利润就愈高,虽然这是个简单的概念,但是却有非常复杂的意义,因为要降低成本方面就表示公司在生产制造方面必须不断求进步,以保持领先的地位。这需要资金额外的支出,而消耗掉保留盈余.并因面造成研发新产品以及收购新企业速度的降低,而这两者能够增加公司的价格。
其中的过程通常是这样:A公司在生产制造的过程当中,做了某些改进以降低成本并增加收益,于是A公司降低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增加边际效益,.企图由B, C, D公司手中瓜分更多的市场。
于是B, C, D公司开始将市场拱手让给A公司,因此他们只好和A公司一样不断改进生产过程,B, C, D公司于是开始降低价格,以与A公司竟争,因此就削减A公司因为改善生产过程而得到的利润,恶性循环就于此开始了。
有时候对某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超过它所能供应的,就像安得鲁咫风横扫过佛罗里达,摧毁了数以千计的房舍,而使三夹板的价格一飞冲天。此时,所有的厂商都能够得到实值的收益,但是需求增加通常也会导致供应增加,一旦需求疲弱,过度供应也会造成价格和利润的再度下跌。
此外,商品型的企业也会完全依赖管理阶层的品质与智慧去创造利润,如果管理阶层缺乏眼光,或是浪费公司宝贵的资产.误用公司的资源.就会丧失它的优势,而在强劲的竞争下,终于导致破产。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商品型企业的未来成长空间非常小,由于价格的竞争,这些公司的利润一直很低,所以公司较缺乏经费扩充企业,或是投资更新、更有赚钱能力的企业,第二,就算他们设法开始赚钱,资金通常用来更新工厂的设备,以保持竞争的能力。
商品型的企业,有时为创造市场区隔,运用广告轰炸消费者,让消费者以为他们的产品胜过竞争对手,在某些例子当中,产生为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做相当幅度的修正,然而间题是不论商品型的商品做多少修正,如果消费者选购的惟一标准就是价格,那只有低成本的公司会取得领先的地位,而其他的人只能不断挣扎求生。
巴菲特喜欢举柏林顿企业(Burlingten)的例子做为不良投资的例子。那是家纺织厂,生产商品型产品的公司。
1964年,柏林顿企业的营业额是12亿美元,股票营业大约30美元一股,从1964至1985年间,公司的资本支出大约30亿美元,或是每股100美元,为的是要提升公司的效率购更多的钱,资本大部分的支出都用来改善成本、扩充设备。1985年公司的营业额是28亿美元,由于通货膨胀而丧失不少销售机会,收益也比1964年大幅减少,1985年股票每股34美元,只比1964年高一些,公司21年的营运以及花了投资人30亿美元,却只让股东的收益获得些微的增加。
柏林顿的管理阶层是纺织业界最能干的一群人,但是间题是在于这个工业本身由于过度的竟争,使得经济层面表现不佳,而造成整个纺织业实质上的生产力过剩,这就表示在价格.仁的强烈竞争,造成较低的利润,这代表表现不佳的股票以及失望的股东。巴菲特喜欢说,当杰出的管理附阶层碰上了不良的企业,通常是不良的企业依然保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