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运用费雪理论的事例
利用费雪的理论基础,巴菲特了解市场价格最终还是会充分反映出大众食品的价值。尚未充分反映之前,股票的市场价格会一路追随该公司的实质价值增加而不断上扬。以此解述格雷厄姆的哲学:在短期,市场是个股票机器,让偶发念头、恐惧与贪婪指挥它如何投资但是在长期,市场是个根据实质价值来评量一家公司的秤量机。
无论从1979年到1985年的金融风向如何,巴菲特会在可以使他获利至少13%,而经常是将近20%的市价上购买大众食品股票。(切记,巴菲特将公司所保管的每股盈余也视为他的获利。)巴菲特惟一关切的是,大众食品的企业本质是不是像那种收人会继续成长的公司,可以保障并扩张他所估计的获利率。
因此,在70年代,巴菲特开始了解格雷厄姆那种买下任何廉价股票的方式,不是个理想的策略。巴菲特发现,二流的企业真的不会有可预期的收入,一家原本经济状况就不好的企业更是如此,虽然或许会有一段有希望的时期,但是到最后商业的严苛竞争还是会排除任何会增加公司价值的长期利益。
他也发现,事实上,一般的或二流的企业永远随波逐流,而股市看到其暗澹的未来,绝不会对该企业有热忱。最后的结果是:那只是一家股票不值钱的企业。巴菲特还发现,即使该企业的市场价格逐渐接近预期的实质价值,他的获利仍旧不理想,因为所得只限制在实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此外,资本所得税也会吃掉获利,因为该企业的原本经济状况就不理想,继续持有只像是搭乘一艘无目的地的船。
巴菲特将格拉罕的投资策略定义为:以一个够低的价格购买某个东西,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个能增加该企业财富,使投资人能以还不错的利润出脱持股的事件。凭借低价提供的安全盈余,投资人能免于水久性的资本损失。
但是他发现,会带动公司财富增加的事件通常绝不会发生,发生的通常是相反的情形。当某些事件发生致使公司财富减少时,你若非抢着倾卖持股,就只能坚持一个正在破碎的基础。
此外,如果事件真的发生,而巴菲特也卖出持股,则利润又会受制于资本所得税的惩罚性效果,吃掉获利中一笔可观的数目。
巴菲特的结论是,一个二流的企业最有可能仍旧是二流的企业,而投资人的结果也可能是二流的。廉价购买所带给投资人的好处会被二流企业的低收人所侵蚀。巴菲特知道时间是杰出企业好朋友,却是二流企业的诅咒。
他也发现,一个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是完全不同于那些二流企业的,如果能买到某家杰出企业,相对于二流企业的静态价值,杰出企业会有扩张价值,其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