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公司都要面对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当经济繁荣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欣欣向荣。而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不同公司的表现立分高下。那些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众的公司,往往才是真正的赢家。
让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情形:当经济正处于繁荣的阶段,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都在大幅地上升。这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有着大量的现金,而且现金的数目每个季度还在增加。这时候,这家公司的高层想要借此机会尽快地扩大公司的规模。公司管理层制定了一个十分激进的扩张计划,希望在短时间内把公司变成一家大型的企业(具体计划可以是通过业务的扩张,也可以是通过收购其他公司)。
为了执行这个激进的发展计划,公司决定向银行贷款,并把可能的借贷额度全部用光。同时,银行也同意公司的发展计划,认为公司在未来还能继续保持高速的哀利增长势头,于是,银行同意了公司的贷款要求,按最高贷款额度借给公司一大笔资金。不幸的是,由于身处经济繁荣期,每家公司的股价都是虚高的,这家公司很可能就以虚高的价格收购了其他公司。
在经济扩张的后期,股价冲到了最高峰。最终,股价产生大量虚高的泡沫,而泡沫终有一天会破灭。现在,认清现实的时候到了,我们又一次进入了经济衰退的时期。公司的营业领急速下滑,而公司又不能及时地控制成本。随着营业额的下滑,利润也一跌再跌。在经济繁荣期欠下的债务如今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还债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公司无法继续履行契约,不得不申请破产。
这样的事情在商界一遍又一遍地上演。1990年的高科技产业热潮给股市带来了巨大的泡沫。股市的这一轮泡沫最终于2000年破灭,之后,2003年美国经济正式进入萧条期。而从2003年开始,房产的泡沫又开始增长。银行以为房价会永无止境地增长,于是毫无原头地给商业用房和民用住宅的开发商提供贷款,并发行大量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当然,美梦不可能永远地做下去,2008年金融危机终于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他就能够对经济周期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管理者会更谨慎地处理公司的事务,而不是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得意忘形、育目冒险。这样的公司会在经济繁荣的时候照常经营,并把富余的现金储备起来。当经济进入衰退期,那些现金不足的公司会立刻陷入困橙,而这些居安思危的公司则正好可以趁此机会用手中的现金低价买入其他公司(濒临破产的公司通常开价极低),或是趁竞争对手焦头烂额甚至破产的时候抢夺大量的市场份额。
这正是上一轮经济危机中发生的现实情况:资本充足的银行吞并了面临困境的银行,在经济危机中坐收渔利。当你研究一只股票的时候,一定要研究该公司在之前的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如果这家公司在经济危机中屹立不例,甚至变得更强大,那么这是一家优秀的公司。投资这样的公司,长期回报必然是可观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在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可口可乐公司和固特异轮胎公司分别有着怎样的表现。2000年。随着高科技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进入了萧条期。2004年,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而2008年,新的经济危机又一次席卷了美国。
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可口可乐公司的表现如下:
表6-4 可口可乐公司的净收益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期间,可口可乐公司的表现有多稳健。2000-2003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净收益增加了99.6%。只有在2002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净收益比2001年下降了约300万美元,也就是说,在整个经济危机期间,可口可乐公
司的净收益几乎没有任何下铁。
2009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净收益比2008年增长了17.5%,而2007-2008年,净收益仅仅下降了2.9%。在巨大的经济危机中,可口可乐公司所受影响极小,几乎可以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可口可乐公司通过了经济危机这项测试,证明它绝对是一家值得投资的优秀公司。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固特异轮胎公司的表现:
表6-5固特异公司的净收益
在2000-2003年的经济危机期间,固特异轮胎公司亏损了21.1亿美元。而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固特异轮胎公司又损失了4.52亿美元。很显然,在这一项测试中,固特异公司的表现又不尽如人意。
作为一个投资者,你应该投资那些在过去的经济危机中表现得从容、稳健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在经济危机中的利润没有下滑,或者只是小幅下滑了5%,那么公司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而对于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大幅亏损的企业,投资者则应该格外谨慎。如果你发现有这么一家公司,它在2000年的经济危机中利润缩水了20%,而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却基本没有亏损,甚至利润还增加了,那么这是一家合格的公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家公司的管理层似乎从2000年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中学到了必要的经验,也明白了应该怎样面对经济危机的挑战,在接下来的2008年经济危机中,公司的表现明显进步了。这种经验和学习的过程是十分可贵的,拥有这种经验的公司能够更成熟、稳健地处理以后的经济危机。相信在日后的经济危机中,这家公司很可能不会亏损,甚至还会提高底利。相反,如果一家公司明明经历了经济危机的挫败,管理层却完全不接受教训,那么这样的公司是不值得信赖的,它一定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经济浪潮中把股东的资本一点儿一点儿地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