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当沃伦。巴菲特结束了他的投资合伙事业时,这个39岁的留着平头的人已经拥有了2500万美元财富,他的阅历已经足够丰富。他开始担忧起股市中公司的价值水平,并已经向投资者提出警告远离股市。就像在1999~2000年的情况一样,1969年的华尔街具有明显的崩溃迹象:有利好消息的股票的价格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而其他股票却一路下跌。
对巴菲特来说,这种背反现象意味着一件事:理性的丧失。无论做出过什么样的承诺,任何认真的投资经理都无法再给客户带来满意的回报率。对股市的任何分析都不再有作用。有着利好消息的股票价格被机构经理们勉力支撑。如当前的情况如出一辙,这些机构经理们大约30岁左右,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熊市。相反,除了利空的消息之外,股市中最普遍的是那些促使股价下跌的因素。简而言之,股票价格被普遍高估,这还不算另外一种普遍现象:被低估的股票也在下跌。
这与本杰明·格雷厄姆所宣扬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股价若低于其账面价格或清算价格,那么股价最终将回升到其正常价格。任何文献中都不曾预见到被低估的股票价格会进一步下跌。尽管巴菲特仍然保持着与道氏工业指数相比更好的业绩,尽管他的这一成就已经持续了13个年头,他的业绩还是有所下降。寻找能够在如此高价的股市中领跑的股票的工作逐渐地消耗着以技术分析为主的基金经理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抛掉了分析模型,转而加人了猎取消息的行列以取悦客户。
此时,巴菲特理智地停止了投资,他警告合伙人说股市上的高价将会急剧下跌。他写到:“我们非常幸运。如果这一年我们没有及时的清算,就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在我的投资生涯中,我第一次认识到处于高超的投资管理与消极的债券投资之间的那些一般的投资者几乎没有任何盈利的机会。”
1.04亿资产并非一蹴而就。1963年,巴菲特购买了26.6万股西部天然气公司(WestermNaturalGas)的股票。当西部天然气公司将其油气所有权出售给辛克莱石油公司(SinclairOil)时,他曾希望这笔交易能够尽快结算并收回大部分投资。然而直到1969年,交易仍然没有完全清算,这就使它的股东无法将股票变现。这时,巴菲特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选择:他是将股票出售变现,还是将这些股票分给每一个合伙人。
这种投资的一个例子是马萨诸塞州新贝德弗德(NewBedford)的伯克夏·哈撒韦纺织厂。1962年巴菲特开始为合伙人积累股票并为每股支付7~8美元。收购伯克夏的想法直接来自于格雷厄姆的思想:伯克夏的股价甚至不到其经营资本的一半。哪怕伯克夏股价仅仅上涨到其资产平衡表的账面价格,也会给巴菲特带来3倍的回报。仍然是出于格雷厄姆的方法和对被低估公司的追逐,巴菲特尽可能地收购这家公司的股票。到1965年,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控制了伯克夏的49%的股份。就在那年5月,这位来自奥马哈的不起眼的基金经理完全控制了伯克夏。
从巴菲特的文字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他并不想长久地持有伯克夏的股份,然而各种因素造成的投资良机使他向伯克夏持续不断注入资金。当巴菲特解散合伙关系时,他向客户提出两种选择:要么按照自己的份额持有伯克夏的股份,要么拿走相应的现金。当所有客户做出选择后,巴菲特个人拥有了伯克夏29%的股份。1970年,他以5万美元的年薪做了伯克夏的总裁。
从那时起,巴菲特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地与伯克夏连在了一起,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站在自已职业道路的起跑线上。他此时突然从公开股票市场上销声匿迹,正是为了筹划他未来投资计划的根基。他的财产将与伯克夏的财产共同消涨,而不再是在股市上周旋。只要他能够不断提高伯克夏的内在价值,他就能最终增加白己的净资产。
1967年伯克夏以8600万美元收购奥马哈的国民保障保险公司(NationalIndemnity)是巴菲特在伯克夏的第一项重大决定。在那些年里,巴菲特深入了解了保险行业的知识,他发现投资国民保障公司的潜在价值。就像大多数保险公司一样,国民保障公司经常性地保有大量流动资产可供再投资。
事实上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并没有多余的现金供巴菲特使用,而且从所有迹象都表明它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现金。在那些日子里,资本化充分并且经营谨慎的保险公司会保有大量的现金。在巴菲特看来,运用这笔资金要比基金吸纳新客户更为方便。巴菲特就这样做出了决定。在后来的30年中,伯克夏.哈撒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开投资基金,并且其经营利润每季度都流回到奥马哈供巴菲特再投资。巴菲特的经营理念十分直接:
1.缩减被控制公司的成本以及从其现有业务现金流中抽取资金。
2.利用伯克夏公司不断增加的现金流获取公司完全的控制权,确保以足够低的价格购买现金充裕的公司,使伯克夏的初始投资获得高回报率,从而增加其净资产。
3.利用从所控制公司的现金流公开投资于股市与债券市场。
4.控制具有高免赔额的保险公司,以其作为股票与债券市场投资渠道。选择能够提供低成本现金流的保险公司以扩充投资基金,并使巴菲特通过财务杠杆赚取回报。
当巴菲特收购诸如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Reinsur-ance,)、奶制品王后公司(DairyQueen)或是在股市上投资吉列公司时,他用于冒险的资金完全不是他的自有资产。通常,由巴菲特或合伙人及基金经理娄.辛普森(LouSimpson)决策,由伯克夏收购的几家保险公司中的一家人市买卖。由于巴菲特每年都从各保险公司中调配资金,因此有充裕的资金进行收购。保险公司持有现金以应付收购时所需的资金,而从这种交易中得到的收入只需交纳少量的税收。这一切都使巴菲特的回报率远远高于普通的投资基金经理。
伯克夏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在于它有着优异的资产负债关系和在资产分配上的良好记录,其实力足以使伯克夏比其他基金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将资金投资于政府债券,最近几年来根据市场状况,投资于政府债券的比例大多维持在5%~7%。事实上许多保险公司都把自己的业务局限于投资等级较高的公司和政府债券,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政府调节员不希望保险公司过于自由草率地使用投保人的保费。这些公司也不希望在出现比如冰雹等突发事故后面临挤兑时难以应付。同时州及地方财政官员也面临着同样的投资约束。在轻松的经济环境下,这些官员为了多增加一些回报也许会稍微激进。
然而伯克夏·哈撒韦并没有这些约束。内布拉斯加保险局及其分支机构给了巴菲特很大的自由以处理投保人的保费,这使巴菲特能够将保险公司的资金转化为更高的回报。这样,巴菲特就能够自由运用伯克夏保险单所带来的数十亿资金。再者,他可以运用保险公司的资金收购公共或私人的整家企业,并把它们转做伯克夏这个集团的一员。尽管伯克夏书面的保费金额规模相对不大,但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这种自由权力,使得伯克夏赢得了远远高于竞争对手的回报率。伯克夏的保险业务在整个保险行业所占比重或许只有不到2%,但它所持有的股票是整个保险行业所持股票的20%~25%。1999年,伯克夏的回报中的65%是来自于股票市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伯克夏年回报率达到20%,几乎是其他保险公司回报率的两倍。
保持在竞争中的长期优势地位及组合资产的能力使得伯克夏在保险行业中达到了最佳的经营业绩,同时也是伯克夏敢于将大量的保费投资于股市的原因。它自有一套商业循环体系,而这套体系任何其他保险公司都无法套用。
事实上,伯克夏真正的力量在于它对财务杠杆的运用,即利用超过公司资产的资金进行投资的能力。假设资产负债表上伯克夏拥有1亿资产,并且每年还能接受5亿保费。巴菲特能够动用的资金就是6亿美元。如果他运用这些资金能够获得10%的利润回报,对于伯克夏来说就是6000万美元的利润,这相当于伯克夏初始资产60%的回报率。虽然巴菲特最终仍然要归还5亿美元给投保人以进行赔付,但在他归还之前,他仍然可以自由使用这笔资金。如果巴菲特运用这些资金的年回报率达到20%,伯克夏的账面价值就以惊人的速度上涨,而这又会导致股价以相应幅度上涨(参见第10章)。
这其中的诀窍在于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流动资金,在这方面,任何保险公司做得都不如伯克夏·哈撒韦。只要保险公司每年所创造的保费超过它每年的赔付,剩余部分就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然而一旦年赔付超过了保费,流动资金就面临着危险。这时投资经理就必须利用流动资金的回报去抵消赔付。伯克夏收购国民保障保险公司时,巴菲特可支配的流动资金有2000万美元。但到了199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53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流动资金过去33年的总成本已经被扣除在外了。
在整个70年代,巴菲特使他在伯克夏公司中的29%的股份逐渐地增加。到70年代末,巴菲特及其夫人已经拥有公司46%的股份。巴菲特大约拥有其中的52万股,平均成本为32.45美元。他几乎所有的财产都与伯克夏的股价紧密相关。因此保持公司的成长与确保个人的高回报率就是同一回事了。
表2.1与图2.1显示了巴菲特的成就。自1965年接管伯克夏以后,巴菲特使伯克夏的账面价值和股票价格保持了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在1965~1999年的35年中,伯克夏的股票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11%。巴菲特在伯克夏的经营记录就像是汉克·艾龙(HankAeron)在35年中打出了40个本垒打,迈克尔·乔丹(MichaelJordan)连续20年在NBA中得分领先,或者杰克·尼克劳斯在70岁时才第一次获得大锦标赛冠军一样惊人。在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告诉人们只会年复一年的失败的领域,巴菲特却一再打破自己所创造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