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在 1991 年的股東信,就認為此一與世隔絕、只賺不賠的狀況,正在改變。內容如下:「媒體事業最後將發現其營運結果,將比我、整個產業、或是債權人(lender)幾年前所預期的好景,遜色不少。」有些出版者,對我這番評論、或後來陸續出現的警訊,充滿了敵意。而且,願意接手報業資產的人仍絡繹於途,認為這個賺錢機器,絕不會有失靈的狀況發生。而事實上,許多定期報導、及分析國際重大事件的精明報業主管,對發生在自己身旁的事,若非視而不見,就是裝作無所謂。
然而,目前幾乎所有的報社擁有人,都了解自己在這場眼球爭霸戰中,節節敗北。簡單來說,如果有線電視、衛星轉播,以及網際網路,都比報紙早誕生的話,那也許就沒有我們目前所知的報紙了。
水牛城报纸
但在波克夏集團裡,利普西(Stan Lipsey)把水牛城日報經營得相當有聲有色,並且我也對該報的編輯-蘇麗文(Margeret Sullivan),特別地感到驕傲。水牛城日報在市場的滲透率上,在全國各大報中名列第一。即使水牛城在人口及經濟情勢方面不佳,該報的財務狀況仍較各大都會地區的報紙,表現得更為優異。不過,在營運上遭遇的無情壓力,還是讓該報的獲利率持續下滑。
事實上,我們在水牛城的網路新聞事業,居於領導地位,並且這將會持續吸引更多讀者及廣告客戶。然而,報紙網站的經濟潛力(由於網路提供了多樣化的資訊及娛樂,不但免費,而且只要按一下滑鼠就可以到手),與過去實體報紙壟斷時相比,充其量也只佔一小部份而已。
但對當地居民來說,擁有自己城市的報社,就像球隊一樣,仍可在短期內揚名立萬,而通常權力及影響力也隨之而來。這對許多有錢人來說,吸引力不小。更有甚者,具有公民意識的富豪,也認為擁有該地報紙,是善盡社會意務的義舉。這就是基威特(Peter Keiwit),在四十多年買進奧馬哈報社的主要動機。
因此,未來將出現許多報社的買主,動機並非出自於經濟上的考量,如同一些以重金取得大型職業運動主辦權的人。然而,具有雄心壯志進軍出版媒體的大亨要注意了:沒有任何人規定,辦報的收入不可低於支出,即使虧損也不致愈演愈烈。經營報社的固定成本很高,而且當發行量減少時,更不是一件好消息。而且,在報紙重要性降低的同時,擁有報社的「心理」價值也就降低了,但擁有職業運動的主辦權,卻還保有同樣的意義。
但依照既定的作法,除非現金流失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波克夏還是會在新聞事業堅持下去。孟格和我熱愛報紙(我們每天要讀 5份),再加上我們相信自由、充滿活力的新聞媒體,是維持良好民主的關鍵要素。希望實體印刷及線上內容的結合,可以讓報業的經濟,不致走向窮途末路。波克夏也會與水牛城日報一起努力,開發出具有永續潛力的事業模式。相信我們將會成功,只是報業獲利可觀的歲月已經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