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別在1967年買進國家產險公司、1972年買下喜斯糖果、1977年買下水牛城日報、1983年買下內布拉斯加傢具店、1986年買下史考特飛茲,而我們都是趁它們難得求售時才得以買進,當然也因為它們的開價我們認為可以接受,當初在評估每個案子時,我們關心的不是道瓊指數的走勢、聯準會的動向或是總體經濟的發展,而是這些公司本身未來的前景;而如果我們覺得這樣的方式適用於買下整家公司的話,那麼每當我們決定要透過股市買進一些好公司部份的股權時,為什麼就必須採取不一樣的做法呢?
股权
在尋找新的投資標的之前,我們選擇先增加舊有投資的部位,如果一家企業曾經好到讓我們願意買進,我想再重複一次這樣的程序應該也是相當不錯的,若是能夠我們很願意再增加在喜斯糖果或是史考特飛茲的持股,但要增加到100%的比例實在是有困難,不過在股票市場中,投資人常常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增加他有興趣的公司持股,像是去年我們就擴大了我們在可口可樂與美國運通的持股數。
我們投資美國運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相當早的時期,而事實上也符合個人過去的經驗,舉個例子在1951年,當時我還是年僅二十歲的股票業務員,GEICO保險佔我個人投資組合的70%,同時它也是我第一次賣掉的股票,我將100股的GEICO股份賣給我的阿姨Alice,基本上只要是我建議的她都照單全收,二十五年後,趁著該公司面臨倒閉的危機,Berkshire買下GEICO一大部分的股份,另一個例子就是華盛頓郵報,1940年代,我的第一筆投資資金有一半是來自發送該報的收入,三十年後,Berkshire趁該公司上市兩年後的股價低檔買下一大部分的股權,至於可口可樂,可以算得上是我生平從事的第一筆商業交易,1930年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花了25美元買了半打的可樂,然後再以每罐5美分分售出去,而直到五十年後,我才終於搞懂真正有賺頭的還是那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