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二歲時我和爺爺一起住了大概有四個月,那時他開了一家雜貨店,且用心寫了一本書,每晚還指定幾頁要我讀,書名不蓋你,叫「如何經營一家雜貨店與我從釣魚上學到的一些事」,我爺爺以為所有人對於這兩件事一定都會感興趣,且全世界一定都會看重他的想法,看完下面這一段後,你一定會覺得我的寫作風格與內容(也包含個性)完全承襲了我爺爺。我把Nebraska家具店、喜斯糖果店與水牛城報紙擺在一起談是因為我認為這幾家企業的競爭優勢、弱點與產業前景跟我一年前報告的一樣,一點都沒有改變,簡短的敘述不代表它們佔我們公司的重要性有絲毫的減損,1985年合計稅前淨利為七千二百萬美元,在十五年前還未買下它們之前,此數字為八百萬美元,從八百萬到七千二百萬,看起來好像很驚人(事實上也是),但你千萬不要以來本來就是這樣,首先你必須確定基期沒有被低估,還要考慮所投入的資金,以及增加盈餘所需再投入的資金。
股权
關於這幾點,這三家公司完全經得起考驗,第一,十五年前它們相對於其所耗用的資本,所產生的盈餘頗為可觀,第二,雖然每年增加了六千多萬盈餘,其額外投入的資本也不過只有四千萬美金而已。公司運用少數額外資金便能大幅提高獲利能力的原因在於高通膨時代品牌商譽所能發揮的魔力,(我們在1983年報中有詳細解釋),這些公司的特性使得我們可以將他們所賺到的盈餘用在別的用途之上,然而一般的美國企業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想要大幅提高獲利相對地往往也要再投入大量的資金,平均要每投入五塊錢每年才能增加一塊錢的獲利,等於要額外投入三億美元,才能達到我們這三家公司的獲利水準。當資本報酬率平平,這種大堆頭式的賺錢方式跟本沒什麼了不起,你坐在搖椅上也能輕鬆達到這樣的成績,好比只要把你存在銀行戶頭裏的錢,一樣可以賺到加倍的利息,沒有人會對這樣的成果報以掌聲,但通常我們在某位資深主管的退休儀式上歌頌他在任內將公司的盈餘數字提高數倍,卻一點也不會去看看這些事實上是因為公司每年所累積盈餘與複利所產生的效果。當然若那家公司在此期間以有限的資金賺取極高的報酬或是只增加一點資金便創造更多的盈餘,則他所得到的掌聲是名符其實,但若報酬率平平或只是用更多的資金堆積出來的結果,那麼就應該把掌聲收回,因為只要把存在銀行所賺的8%利息再繼續存著,18年後你的利息收入自然加倍。
這種簡單的算術問題常常被公司所忽略而損及股東的權益,因為許多公司的獎勵計劃隨隨便便大方的犒賞公司主管,例如十年固定價格的認股權,事實上公司的盈餘增加有許多只是單純地因為盈餘累積所產生的效果,有一個例子可以用來說明這其間的不合理性,假設你在銀行有年利率8%定存十萬元交由一位信託人士來保管,由他來決定你每年實際要領多少利息出來,未領出的利息則繼續存在銀行利滾利,再假設我們偉大的信託人將實領利息的比例定為四分之一,最後讓我來看看十年之後你會得到什麼,十年後你的戶頭會有179,084,此外在信託人的精心安排下,你每年所賺的利息會從8,000增加到13,515,實領的利息也從2,000增加到3,378,而最重要的是當每年你的信託人送交的你的年度報告時,你會發現圖表中每一項數字都是一飛沖天。
現在讓我們再作進一步假設,你與信託人簽訂的信託合約中有一項附予信託人十年固定價格的認股權的約定,到最後發現你的信託人會從你的口袋中大撈一筆,而且你會發現要是利息負現的比例越低,你付的就會越多。而你不要以為這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在現實社會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些公司主管只因公司盈餘累積而非將公司資金管理得當便大撈一票,十個月我都覺得太長,更何況是長達十年以上。而事實上,公司主管對於選擇權(扣除附認股權可讓公司立即取得對價)這檔子事具有雙重標準,假設是對外發行這樣的認股權,其價格一定會高得驚人,當然這種獎勵方法有時也會用到那些有才能、對公司真正有貢獻的人身上,(事實上,一家公司真正給有傑出表現的人往往給的不夠多),不過通常只是碰巧,而這種選擇權一旦給了,便無法收回,無論這個人之後表現如何都不能取消(只要他老兄繼續留在公司),一個庸才從選擇權賺到的跟真正的人才一樣多,這實在是管理界的李伯大夢最好的去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