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跌量缩现象通常可能在下跌行情的中期,也可能出现在上升行情的中期。在上升行情中,当股价上升到必然高度时,成交量开始减少,股价也会开始小幅下跌,这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价跌量缩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为波段技巧的学习这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情况出现时该怎样更好地进行操作。
在下跌行情中,当股价起头从高位下跌后,由于市场预期向坏,一些获利盘纷纷出逃,而大多数投资者选择持币张望,市场承接乏力,因而造成股价下跌、成交萎缩的价跌量缩现象。这种价跌量缩现象的出现预示着股价仍将持续下跌。上升行情中的价跌量缩表明市场充满惜售心理,是市场的主动回调调整,因而投资者可以持股待涨或逢低介入。不过,上升行情中价跌的幅度不能过大,否则可能就是主力不计成本出货的征兆。下跌行情中的价跌量缩表明投资者在出货后不再做“空头回补”,股价还将保持下跌,投资者应以持币张望为主。
在一般投资者看来,看到价跌量缩就以为没什么抛盘了,或者认为是抛盘减轻了,所以认为地价就在附近,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打太极拳的入都知道,最高境界是能领悟到“一就是一,但是一并不是一”这个道理。同样的,在股市量能分析中也一样,最高境界就是能领悟到量缩代表无抛盘,但是量缩并不仅仅代表无抛盘,还可以是无接盘。没人愿意接盘,抛盘自然就不存在。
如果量能的缩小是因为有人愿意买,而大家不愿意卖导致的,那么所谓的地量见地价当然是对;如果是因为没人愿意买,想卖的人卖不出去,这种表面上的没抛盘,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抛盘,那么地量见地价自然就是错的。
有些股票有大量的获利盘,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价跌量缩,从而导致无抛盘或者抛盘减少,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地量见地价。一般真正意义上的地量见地价,多出现在牛股的洗盘里。当你看到一只股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由于大量获利盘的出现导致回调,回调一段时间后,该股见到近期的地量,那么这只股票就应该引起你的注意。这与我们之前所讲的价跌量平是不一样的。
例如,中江地产( 600053)自2010年5月10日调整以来到2010年7月1日成交量以呈现出缩量下跌的走势,地量出现表明抛盘已尽,股指将要进入到反弹,如图5-12所示。
对于波段技巧的认识非常重要,投资者往往可以通过了解波段技巧的知识来帮助自己的投资,在投资中形成一定的优势,尽可能保证自己的投资有利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有关提高波段操作成功率的知识。
1.投资者要尽量选取主要趋势向上,且正处在上升通道的股票操作,不要理会那些重要趋势棉线处在下降通道的股票冒险。投资者在买进时要选择上升趋势良好,并且尽量在中级上升趋势向上的拐点一出现就介入,在主要趋势上遇到回落的第一时间卖出。个股长期在低位横盘的股票,出现向上启动的第一时间投资者介入是相对安全的。
2.大盘作为个股的风向标,投资者买进卖出的时候要注意大盘的脸色,在大盘的主要趋势和次要趋势都向下时最好能够停止波段的操作,存在有中长期上升趋势向上可以买进股票时,仓位也应该比较轻。当买进整个大市都处在大跌时,要暂停这样的操作。但是,大市大跌数天以后,投资者看准时机迅速进行波段操作,赚取就会更加丰富。
3.对于只买进和持有在底部刚启动,或刚脱离了底部区域的股票,在短时间内股价翻了数倍的股票,在原则上是不参与的。个股的庄家在经过了吸筹和洗盘后,才会大幅度的进行拉升,投资者不要参与各种不确定的刚开始的调整中。
4.投资者需要学习一些技术分析理论,提升自己的分析、判断水平以及实战能力,并且要信心十足,拥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才能够在图形中看到一般技术分析者很难发现的语言。切记不要盲目相信市场的信息,全面分析之后再去进行股票操作。
提高波段技巧成功率的知识就介绍完了,投资者需要认真谨慎的学些,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操作水平,这样才能够安全理性的分析股票行情,赚到自己的财富。
首先,要学会把握节奏。因为大盘反复出现筑底过程,造成股指很不稳定,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能够造成恐慌性抛盘。随着一些利好消息出现,市场就会趋于稳定,大盘可能就会出现走强的趋势。
其次,注重轮动,精选个股。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可以多关注版块轮动这种模式,可以在市场中如海浪迭起,经久不衰。
再次,适可而止,逢高就卖。波动就是某支股票在一定时间内低价和高价之间的差值。不管是在牛市还是熊市中,市场都会有这样的机会,这些机会往往都会被那些反映快、判断精准的投资者抓住。在大盘还没有出现连续的向上攻的成交量,逢顶背离卖出也许也是比较合理的处理方式。
第四,观测趋势,控制仓位。不能够 满仓操作是波段操作的最大特点,在大盘没有出现反转之前,要学会游击作战。在平衡市场中,短线资金可以控制在30%左右,在市场走强的时候可以追加到50%。
最后,知己知彼,灵活操作。短线投资者要关注分时K线图,日线:中线投资者则要关注周、月K线图;长线投资者要关注半年线、年线。短线投资者一定要抓住“快”字诀,中长线投资者要做较大的波段。投资者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中期趋势有效的进行波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