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有些股民喜欢“便宜货”,什么是便宜货,在那些喜欢“便宜货”的股民眼中,价格低的就是便宜货。这听起来多少有点可笑,但这种现象在股市中却屡见不鲜。从寻找“价值洼地”的角度来考虑,买“便宜货”当然没有错。比如在股市中,找到一些暂时被低估,但是存在着后续上涨空间的股票,是不少成功的股民战无不胜的秘诀。但是,这种寻找价值洼地的真正含义却被一些股民误认为是寻找那些表面上便宜的股票。
张阿姨的选股原则是:只买10元以下的股票。她认为,10元以下的股票,属于自己的承受范围,而且,上涨的空间大,下跌的空间小,这样,还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对于那种三四十元的股票,张阿姨从来都不碰,原因就是“太贵了”,一下子涨涨跌跌,自己犹如坐过山车,太煎熬。
张阿姨的道理貌以站得住脚,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假设,现在有A、B两只股票,A股票目前的股价为5元,属于许多新股民喜爱的低价股; B股票的股价为50元,基本可以算作高价股。我们假设,A、B两只股票都买人10万元。那么,A股票可以买人2万股、B股票可以买人2000股,假设,两只股票同时,上涨或下跌。首先看上涨的情况,A股票的股价增长为0.5元,B股票的股价增长为5元。尽管看上去B股票比A股票“赚得多”,但是在实际投资额一定的情况下,两只股票的获利都是一样的,也就是10万元10%=1万元。不同的只是投资A股票每股获利为0.5元,但持股量大: B股票的每股获利虽然高为5元,但持股量小:无论是A股票,还是B股票,投入10万元两者的获利总额都是一样的。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假使两只股票同时下跌,A股票当日只跌了0.5元/股,B股票的跌幅则达到了5元/股,可是在投资额固定的情况下,不管你买的是A股票,还是B股票,你实际亏损的总额是一定的,都是1万元。
从这方面来看,不管是便宜的还是贵的,并不会改变投资的本质。其实,真正的便宜指的是当某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被低估的时候买入,这样,获利的可能将非常大。我们所熟悉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是专拣“便宜”股票买的典型。但和只注重“表面便宜”的投资者不同,巴菲特在选择一只股票 的时候,会对这只股票进行研究、分析,找出这个股票被低估的价值。比如,这只股票本身值20元,但现在它的价值被低估了,成了12元,那么,这时候,巴菲特才买入。正是这种购买“便宜”投资产品的做法,让巴菲特获利不菲。
只注重“表面便宜”带给投资者的一个弊端就是,在股票真正便宜的时候,他们却不敢买了。比如说,在2008年突如其来的熊市之中,真正出现了不少“便宜”的股票,好多股票的价格都跌到二三元钱,甚至还有1元股票。但那些偏好“低价股”的股民却产生了畏惧,他们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下跌还会不会持续下去,如果买了,会不会一无所有,于是,就在极度悲观中,他们失去了大片“价值洼地”。
还有一个非常能说明这种问题的例子,那就是QDII产品。QDII 产品刚刚推出时对投资市场产生了巨大撼动。某基金公司的QDII基金首发当日,认购规模就达到了900多亿元。事实上,不少积极认购的投资者当时对QDII基金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疯狂认购的背后,是对其“便宜”面值的追逐。然而,随着全球投资环境的迅速恶化,很多人真正觉悟到了,以“白菜理论”来投资是站不住脚的。
随着QDII产品的巨亏,不少QDII基金的净值甚至跌到了3角、4角的水平,一时间QDII基金也成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产品。可是让投资者们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的经济回暖,让QDII基金“浴火重生”,QDII 基金的平均涨幅达到了55. 22%,不少银行系QDII产品也拿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看到QDII的表现,很多投资者感叹,没有在便宜的时候,出手多买一些。如果投资者以这种心理出现在投资市场上,那么,当真正的“便宜”出现时,敢于大胆介入的投资者就没几个了。
总之,“表面便宜”并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多少“便宜”,也不会为你的投资带来多少保险,对于理性的股民来说,只有寻找到那些真正被低估的便宜的股票,才能为你带来真正的“便宜”。